一直以来,作家都是不带性别写作的,但她却说“我的身体和灵魂是一起长大的,于是便形成一种修养。”
4月18日下午,顾艳老师与传媒学院的同学共同探讨了女性文学,这也是本学期,传媒人文大讲堂第一次从文学角度出发的讲座。在文学日益功利的时代里,她却坚持自己的信仰,以恬淡、潇洒、安稳的姿态写作着。她坚持用自己的语调表现内心的情感,她说“人需要自转,有了轴心,从此自强不息。”
顾艳首先从女性文学的发展历史谈起。她把古代的女性文学比作是弱小的女人;把五四时期的张爱玲、萧红比作是几抹亮丽的霞彩;1949年后的三十年,文学停顿,直到1980年后,如张洁、王安忆等一批女作家的作品中,流露出“要爱”的思想;1990年后出现了阴盛阳衰的局面。因此,顾艳把女性文学定义为内心寻找、探真的文学。她认为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了中国女性思想上的变化,女性要始终追求一种气质美,就像国画一样“近观笔墨,远观气质”。
结合自身的经历,顾艳从她与女性文学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想法。她很高兴地以诗人的身份介绍自己,从最初的诗歌创作一直坚持到现在,她认为诗能使人达到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诗心很重要,它需要一点激情。”后来,她开始写散文,她说诗歌是一种精神的话,散文便是让读者听到真实的声音。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写作,而不能完全模仿别人。
谈文学之余,顾艳也会跟同学们探讨人生,探讨信仰。她崇拜黑格尔,于是便花一年的时间学习德语,看黑格尔的原著,她把这些大师优秀的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在美国留学的生活,又使她感到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她坚持把现代的与民族的相结合,形成当代的东西,她信奉“越是民族,也越是世界的”。她以一个师长的角度告诉同学们,要有自己的信仰,但信仰不能求回报。
会上浙江作家协会秘书长郑晓林用四句话回答了关于大学生信仰的问题,他说:“思想有多么深刻,成就就有多么大;理想有多么高远,成就就有多么大;苦难有多深厚,成就就有多么大,而成就大了之后,所有的困苦就都没有了。”
相关链接:
顾艳,女,生于杭州,1980年考入浙江大学中文系(原杭州大学)。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进浙江大学德语中心进修1年。1993年5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7年初赴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和夏威夷大学做访问学者。1999年7月初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台湾和香港。1999年9月被浙江省评为浙江1949年至1999年当代作家“五十杰”之一。已出版著作有长篇小说《杭州女人》、《夜上海》、《疼痛的飞翔》、《灵魂的舞蹈》、《真情颤动》等,小说集《无家可归》、《艺术生涯》等,散文集《轻罗小扇》、《欲望的火焰》、《到莫干山看老别墅》、《岁月繁花》、《蜘蛛人》、《一个人的岁月》等,评论集《迟子建散文赏析集》等。其单篇作品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钟山》、《作家》、《大家》、《上海文学》等刊发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表。出版著作20余部。有小说、散文、诗歌被转载和入选各种版本与年度选。居杭州。曾在杭州某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员。现为专职作家。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