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媒体、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影像以其生动、形象的特质跨越了时代、文化、语言的背景成为世界通行的语言。广播电视作为现代主流传媒在时效性、形象性、覆盖面、影响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也日趋显现,尤其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融合中愈加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被誉为朝阳产业,成为现代化进程和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同步
广播电视学专业以杭州市重点学科新闻学为依托,培养具有宽广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知识,扎实新闻理论功底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上采用“专业加方向”的模式,学生大一、大二年级学习基础课程和广播电视理论及采、写、编、评、摄、录等专业主干课程,在三年级修读策划与编导和出镜记者两个专业方向,其中策划与编导为城市学院特色专业方向。在完成学业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课程设置: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广播电视学专业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制定和完善了一套适合广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实现了传媒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机结合。主要开设课程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史、新闻采访写作、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电视新闻采写、电视专题片、广播电视评论、电视摄像、线性与非线性编辑、播音与主持、出镜记者、广电精品赏析、导演概论。这些以媒体工种或流程进行设置的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生动有趣,极富感染力,体现了很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实现了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实践教学:强调实践出真知
广电专业的教学中采用实训—实践—实习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全真的实训环境。坚持以“校园记者到媒体实习记者到社会记者”的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新传播时代及社会多元化需求,广电一方面完善师资结构,一批具有业界经历和较高理论水平的高职称的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的加盟保障了实践教学的实施;另一方加强了硬件设备的建设,全方位培养适合媒体需求、理论与实物兼备的广播、电视、新闻、网络媒体、媒体管理及研究的专门人才。传媒分院有设备先进的广电实验中心、学院新闻中心广播台、电视台和“杭州市青少年影视拍摄基地”供学生开展常态性的校内实训;浙江、深圳、北京等地建立的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大二、大四广电专业学生进行实战的主战场。本专业还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新模式,先后与浙江电视台等影视机构拍摄电视剧、数字电影等,如百集电视情景剧《完美家庭》、数字电影《飘动的红丝带》等。此外,与美国、新加坡等境外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大大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因材施教、分类培养造就个性化、特色化的人才
广电专业依托校内外实习基地,借助大学生科研、学科竞赛等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动手能力。近年来学院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有30余项,3名同学获得中国传媒大会“金长城”传媒优秀学子荣誉奖。广电专业学生专业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黑山国际电视节、南方短片节、西安国际影像节、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竞赛的获奖榜单上都镌刻着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名字。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脱颖而出,成为业界骨干。如01级学生王一饰电视《天龙八部》主角阿碧,现为浙江台主持人;02级学生吕晶晶荣获亚洲小姐桂冠、现为亚洲电视签约艺人,主演多部电视剧;03级学生陆栋现为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首席记者;04级学生张艺已成为台州电视台综合频道首席主播;05级学生钟文文、戚峰芸等4位学生作品获全国大学生DV大赛奖;06级学生董韵等7位学生考上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生;07级学生方潇现为香港卫视新闻主播,吴晨为东方卫视的出镜记者,周力为香港亚洲第一卫视记者;07级学生范家驹创作的短片《双喜的眼泪》获得第15届黑山国际电视节“青橄榄”奖,他也因此签约浙江卫视。“城院制造”的媒体从业人员遍布在杭各新闻单位。历届毕业生多数在省、市(地)、县各级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也有不少学生在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宣传策划和经营管理工作,出国深造及考研的学生名列传媒分院前茅。
进入大学,同学们就开启人生最值得记忆的求学之旅。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赏万部片,在学习、实践和审美中开始体验学术的光芒,感受学习的快乐。相信今天你翻开广播电视学的新篇章,明天将还你一个精彩的世界!
广电专业大三学生出镜记者课程报道灵峰梅花节
广电学生实训电视新闻采编
广电学生实训电视新闻采编
亚洲小姐和亚视签约艺人吕晶晶
浙江影视频道80后当家主持人王一
“金长城传媒奖2010优秀学子”获得者周力(浸会大学读研)、吴晨(上海东方卫视)
2010“南方多媒短片节纪录短片”金奖、黑山国际电影节青橄榄奖获得者范家驹(浙江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