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飞机抵达桃园机场,我们的心情紧张又兴奋。台湾,这片海峡对岸的土地,我们曾经无比渴望一探究竟的宝岛,我们来了!
初见台北的第一印象,旧,这是唯一能形容它的一个字。台北,怎么会那么旧?看惯了杭州的高楼大厦、玻璃幕墙,来到这里,一切都是陌生的。但是生活久了你会发现你爱上了台北的旧,因为它旧的有味道。
作为交换生,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学校的教学。走进课堂完全是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室布局与大陆的大相径庭,而且世新都是小班化教育,一节课一般只有30人左右。这里的老师幽默诙谐,上课气氛也很好,同学和老师之间会有很多互动,相互间的交流直接又自然,这是大陆课堂所没有的。这里的老师就像朋友,学生上课可以吃东西,老师还会提醒学生慢慢吃,这在大陆是难以想象的。老师课下还会和同学们吃饭聊天,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好。老师和学生互动很多,一般上课一两天就可以叫出很多学生的名字,上课也很随意,站讲台,坐桌子,还时不时走到学生中间,与我们交流讨论。不过,台湾的课堂纪律没有大陆高校好,上座率一般只有50%,而且学生上课时吃饭、睡觉、出入教室的较多,教授们好像也习以为常,只要不是太过分,一般不会出言提醒。基于这种比较开放的环境,台湾同学的思想都比较自由开放,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非常丰富,有人参加系队,有人参加协会,有人参加社会的义工,几乎所有的同学在外面都有兼职工作,他们和社会的关系很紧密。我选的课都是偏实践性的,老师会把我们陆生和台生分在一组一起做报告以及一些实践活动,我很喜欢这样的安排,也认识了很多台湾同学以及来自将我国的地区与国家并列的各地的同学,我们相互交流,总会有意外的收获。
但当你真的突然面临完全未知的环境时,你会惊诧地发觉,连曾经熟稔至极的生活细节都充满了新奇的色彩,在台湾很多事和大陆都不一样。比如seven商品货架上一支标价NT68的牙刷,我的眼睛茫然地看着“NT”,脑子里却想着“RMB”,心里狠狠地懊恼着自己失去了对货物“贵”或“贱”的基本判断,直至最后无奈而烦躁地掏出包里的手机,点开几乎从未使用过的功能键——计算器。在交通上,无论是公车还是捷运,每次得意地发现好多空座想坐下时,才发现上面写着博爱座,台湾的博爱座只提供给有需要的人,而不是我们这里需要时才让座,每个人都自觉的遵守着这样的道德规范。而且台湾的公交车不是每站都停的,如果要下车就要按铃,司机才会停车,我很喜欢这一点,这为出行节省了很多时间。
说到台湾,不得不说说台湾的美食。对于吃货一族来说,无论走到哪里都一定要吃!首先想到的就是台湾夜市。大陆也有类似的夜市,但是像台湾这样形成一定规模,长时间持续,有自己的品牌,已经专业化、规范化的,而且还能在旅游地图上找到的,大陆还是很少的。台湾每个夜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好吃的太多了说也说不清,只有来了才能体会到那种恨不得自己有好几个胃的心情。除了夜市,便利店在台湾可以说是无处不见。台湾的便利店真的非常便利,除了24小时购物等基本服务,寄包裹、买票、取钱等功能也一应俱全。而且便利店的店员都非常热情、亲切、体贴。
到了台湾之后,好像整个人都变得单纯了很多,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出去旅游,如果遇到困难,找人帮忙从来不是一件难事。在台湾你完全可以不必担心不小心把手机钱包落在餐厅或是任何公共场所,你可以放心的做完自己的事情再去取,因为捡到你东西的人会自觉放在服务台。台湾人民非常有礼貌,他们上下公车的时候,都会对着司机打招呼和说谢谢,司机也会主动对你说谢谢和再见,并且等公车的时候都是非常有秩序的排队,绝对不会拥挤着上车。在你买东西甚至是买一杯热茶的时候,店员都会热情的对你说谢谢,不管我们在哪里,遇到的都是笑脸的迎接和耐心的接待,这让初到台湾的我们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但是渐渐的我们已经熟悉这种热情,也学会以同样的热情回应别人。
台湾,是一个有真情的地方,虽然它和其它地方一样有它的阴暗面,但不能否认的是它的真情。吴念真在《台湾念真情》里写过:台湾同胞有一种傻劲,不计较得失,忘记了一切我们在意的东西。就这样,以一种生活的姿态游走在大街小巷,看别人拥有的,看我们失去的。
这个和我们相隔两个小时飞行距离的城市,却隔着一个海峡,一段岁月,些许往事和许多的感慨。旧,或许就是因为他们的念旧,他们无法割舍的传统,他们无法放弃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