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下午一点半,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在我校文一教学楼109举行。虽然最开始因为场地问题出现了一点小插曲,但是精彩的演讲很快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
演讲开场
这次演讲的主题是“科幻与文明:科幻电影的典范转移”,主讲人是来自宝岛台湾的一位学术专家——来自台南艺术大学“动画艺术影像美学研究所”的副教授陈龄慧博士。陈老师曾留学法国十余年,专注于电影传播研究。出席本次讲座的还有来自高雄师范大学的洪上翔副教授、浙大城市学院营销传播学系副主任顾杨丽老师、石苑老师等。
据悉,此次陈龄慧博士来杭,是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国际华莱坞学会2016年会”,应传媒与人文学院副院长卫军英老师邀请,特地来到我院给同学们带来一场专场讲座。
陈龄慧老师以教书匠自称,向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娓娓道出科幻电影的范典转移史。
科幻片不仅是一种电影方式,更是一种时代的表达自己专属印记的方式。而以太空议题的科幻片为文本,检视西方文明发展典范反省西方发展典范,进而窥视未来趋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当前时代的主流。
陈龄慧教授从西方五大典范发展脉络(先耶稣时代-希腊罗马时代-中古时代-文艺复兴-启蒙时期-当代)讲起,再深讨论了扩张式典范特性,如何以大时代的范式框定划分典范,为什么要了解西方的典范,西方典范凭什么逐渐变成世界的趋势等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
陈龄慧教授步步深入,最后提出她自己的见解:我们现在的主流典范界定我们的认知范围,典范的视角确定文化的核心。而科幻片既是科学幻想,理性科学时代的渗透物,如脱出主流典范框架的溢出物。在欣赏科幻片的精彩同时,我们还要去分析隐藏在科幻片背后的当代社会价值观,去反思人类自身的狭隘与渺小。
科幻小说之母,大名鼎鼎的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不断发展自己分享与晚饭后小聚会的小故事,写下了第一本科幻小说《科学怪人》。拉开了后世科幻之路。教授向我们展示科幻片发展的三个类别,并分别举例,播放了对应视频,剖析了那些平日里被忽视的细节背后的深意。
1902年的默片飞上月球就是第一类人类优越论的典型代表,它既是历史上的第一部故事片,也是第一部科幻片,又是第一部殖民电影。这其中对镜头切换的巧妙把握和过于夸大的人类优越感在现如今也有指导意义。
第二类灾难/灭绝/恐惧类的科幻片,则是反映了人类潜意识中对未来的恐惧。若是出现了认识外的事物,便会有恐惧,这种恐惧的出口就是了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等形式。
而第三类科幻片则侧重于发人深思,从《地球停止转动》从外星人主人公为第一视角讲述故事,到《地心引力》中从太空归来的女主人公在地球泥淖中踏出第一步,婉转表露了对人类起源和发展历程的反思。
讲会的结尾是《space oddity》原唱与翻唱的比较,教授向我们展示了歌曲背后的叛逆精神,两个演唱者两种不同的用心。
精彩的演讲就这样匆匆结束,同学们带着对科幻与文明的思考,意犹未尽的离场。这场讲座凝聚了海峡两岸传播学学者对电影艺术、影视传播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是一场十分精彩的思想分享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