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日,陈可辛导演的作品《三分钟》刷屏了每个人的朋友圈,“春运”这个带有中国特色标签的名词,在镜头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新的角度,新的故事。而2018年2月2日在由杭州开往北京的T32列车的绿皮车厢里,传媒学院大四的学生李典哲,董心怡和大二的学生赵小雪,用镜头,展现了春运火车里的人事万物。
(图片来源公众号StaySolitary)
“没有特殊目的,没有特定的人群,没有过多的前期准备,没有脚本,没有过多的思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甚至不知道能否坚持到终点,只是这是一件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有这么一个契机,就不想错过了。”面对我们的采访,李典哲坦言,“我们一个想要看看南北春节差异,一个想要顺道回家,一个想要体验生活,于是一拍即合。”然而在车上的16小时对于他们而言,是16小时的煎熬,也是16小时的重生。从最初的不知道拍些什么,怎么拍摄的烦恼;被列车员驱逐的胆战;与陌生人相处的尴尬谨慎;身体不适内心想家的波澜起伏;到对春运意义的思考;对媒体存在的国籍差异的疑问;再到对毕业焦虑,未来迷茫的彻夜长谈。哪怕是一无所知的开始,绿皮车厢16小时所回馈给他们的,是太多的感悟与思考。
(图片来源公众号StaySolitary)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总是想的太多,做得太少。常常囿于自己有限的经验生活里却无法驾驭膨胀的思考欲。
这段特殊的旅程最终以一段长达4:45的片子呈现出来,取名为《一路向北,心却向南》。该片取景地分别为春运绿皮火车,北京站大广场以及北京的大街小巷。最真实地展现了赶在春运期间人们返乡的各种形态,记录了北京大街小巷某些难忘瞬间,采访了投入春运的不同人群。在被问到整部片子的制作技巧时,李典哲认为“李典哲认为:“当你拍摄的人,不感觉自己在拍一个东西,而是真情流露,最大程度的还原出那个人的真实感情,这或许就是纪录片最好的拍摄剪辑方法。”要真实地记录,就必须把自己当成是他们,而不是作为旁观者用上帝的视角,用自我臆想去判断他们的幸福与苦难。这是三个人的共识,也应该成为传媒人的共识。无论是导向性评论,虚假性新闻,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在镜头聚焦前,落笔报道前,文案策划前,码字评论前,失去了公正的判断,缺少了客观性,缺少对其真实性的挖掘。
2017年,他们共同运营的公众号“staysolitary”还尝试着另一个非常有趣且有意义的活动——“建议不公开使用该词汇”。“这个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要拍一千个人,但有可能拍到第二个人就不拍了,也有可能拍到一万个人。我们就是想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让我们多了解一下他们背后的故事。想对某些行业某些岗位某些人有更多的了解与更深的思考。如果因为不知情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这对传媒人而言是不幸的。如果我们可以了解身边的人另一面的故事,我们是不是可以对他们更好一点。”正如《三块广告牌》所展现的那样,如果世界变得混乱充斥了被放大的恨与愤怒,那么人与人之间哪怕一丝的理解和宽恕,都显得无比暖心与珍贵。
图/文 :传媒记者团 单严艺
传媒记者团 李宇亭